考研政治
原创2025/1/10约 7638 字大约 32 分钟
考研政治
- 2024考研「考研政治」笔记&复习要点。
 
马原
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
- 马特征 
- 科学、人民、实践、发展
 
 - 马当代价值 
- 认识工具、行动指南、科学真理
 
 - 著作 
- 工人圣经:《资本论》
 - 百科全书:《反杜林论》
 - 马思问世/最广:《共产党宣言》
 - 历史唯物主义:《德意志意识形态》
 - 唯心到唯物、前提/革命到共产转变:《德法年鉴》
 - 唯物史观进步:《神圣家族》
 - 天才文件: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》
 - 自然科学/辩证:《自然辩证法》
 - 政治经济:《政治经济学批判》
 
 -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:共产主义者同盟
 
唯物论——物质观、意识观
- 物质和意识 
- 物质:客观实在
 - 意识起源:自然长期发展产物,社会历史发展产物,只有人有
 - 意识本质 
-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
 - 内容上客观,形式上主观
 - 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
 
 - 物质决定意识,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(认识/改造世界)于物质
 
 - 实践和认识 
-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、动力、目的
 - 实践是是检验认识性真理的唯一标准
 - 感性到理想的认识,辩证统一
 -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
 - 认识的真理性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和发展
 
 - 时间和空间 
- 绝对运动、相对静止,相互渗透相互包含
 - 整个时空无限,具体时空有限
 - 物质基本存在形式,时间:持续/顺序/一维性,空间:广延/伸张/三维性。
 - 运动客观绝对
 - 运动具体相对
 
 - 人工智能 
- 人类智能的物化,没有意识,无法取代/超越人类
 - 没有感情、信念、意志、社会属性
 
 - 物质世界二重化 
- 从自然分化出人类社会 
- 自然界:自发产生
 - 人类社会:人的意识/有目的的实践
 - 相互作用,交叉重叠
 
 - 客观世界分化出主观世界
 - 前提:人类的出现,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
 
 - 从自然分化出人类社会 
 
辩证法
- 唯物辩证法 
- 观点/特征:联系和发展
 - 联系 
- 客观、普遍、多样条件
 
 - 发展 
- 旧事物灭亡、新事物产生
 
 
 - 新事物 
- 一定是好的
 - 新的功能,否定消极的,添加合理的,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
 - 事物发展是过程,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
 
 - 对立统一 
- 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,动力/源泉/核心/线索/要素
 - 人认识/改造世界根本方法(但不是道路和方向)
 
 - 矛盾 
- 同一性:依存/贯通,有条件的、相对的
 - 斗争性:排斥/分离,无条件的、绝对的。
 - 相互连结、相辅相成
 - 性质 
- 普遍性:存在于一切事物中
 - 特殊性:不同事物/不同发展过程/阶段的矛盾各有特点
 - 共性于个性辩证统一,共寓于个中
 
 - 主要矛盾:主要/次要方面,次要矛盾。
 - 解决:一方克服、同归于尽、协同运动、融合为新事物
 
 - 质量互变 
- 质:内在规定,度:界限。
 - 量变一定引起质变,超过度。
 - 量变:必要准备,质变:必然结果。相互渗透,阶段性的部分质变。
 
 - 否定之否定 
- 肯定因素:维持事物存在,否定因素:促使现存事物灭亡
 - 辩证否定观 
- 自我否定,内部矛盾运动结果
 - 经过否定才能向新事物转变
 - 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
 
 - 三阶段:肯定——否定——否定之否定。内容上:自我发展/完善,形式上:螺旋上升/波浪前进。
 
 
五大基本环节
- 必然和可能
 - 内容与形式 
- 内容易变、形式稳定。辩证统一
 
 - 现象与本质 
- 本质:根本性质
 - 现象:外部联系,表面特征
 - 都是客观的,表现与被表现
 
 - 原因与结果 
- 确定又不确定,辩证统一
 
 - 必然与偶然
 -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
 
认识论
- 实践 
- 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
 - 主体、客体、中介
 - 主/客:实践关系(根本)、认识关系、价值/审美关系
 - 机制特征 
- 客观实在性
 - 自觉能动性
 - 社会历史性
 
 - 基本类型:物质生产实践、社会政治实践、科学文化实践。额外虚拟实践
 
 - 实践对认识 
- 来源、动力、目的、唯一标准
 
 - 辩证唯物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
- 旧唯物: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,离开辩证法考虑问题
 
 - 认识的两次飞跃 
- 一飞: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
 - 二飞:认识到实践
 
 -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
- 感性:初级/表象,直接性
 - 理性:高级,概念/判断/推理,间接性,抽象性
 - 辩证统一
 - 理性因素:指导/解释/预见。非理性因素:主题的情感/意志
 
 
真理与价值
- 真理 
- 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(有用/存在/感觉/多数人/绝对 不是真理)
 - 真理内容客观,形式主观
 - 绝对性: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,发展的无限性
 - 相对性:一定条件下本质/规律认识有限度、不完善。
 - 确定的真理不能推翻,只能深化和扩展
 - 一定条件下,真理不能被推翻,但条件变化,真理可能变成谬误。
 - 真理是具体的、历史的。客观性、一元性
 - 相对性绝对性辩证统一,绝对寓于相对中,相对走向绝对
 
 - 真理与谬误 
- 辩证统一,相互依存、相互转化(不代表没有界限)
 - 一定范围绝对,超出范围相互转化
 
 - 确定性、不确定性 
- 确定性: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真理本性和实践特点所决定
 - 不确定性:收到历史条件限制。检验是过程不是一次完成
 
 - 价值 
- 主客之间的意义
 - 主体性、客观性、多维性、社会历史性
 
 - 价值评价 
- 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
 - 与主体直接相关
 - 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
 - 价值评价有科学非科学之别
 
 -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
- 制约人实践活动
 - 辩证统一
 - 真理是价值前提
 
 - 改造世界 
- 认识世界目的改造世界:基本活动,目的解释世界、理论指导
 - 根本目标:认识必然,争取自由
 
 - 必然到自由 
- 必然性即规律性,不依赖人意识的自然固有规律
 - 自由:对必然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造,有条件的
 - 必然到自由:贯穿人类存在发展始终,存在发展的永恒动力
 
 - 守正和创新:坚持实事求是、解放思想
 
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
- 社会历史观 
- 基本问题: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
 - 社会存在:生产方式(绝定因素)、地理环节、人口环节
 - 社会意识:存在的反映,社会心理/意识(个体意识/群体意识)
 - 意识形态:反映社会经济/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,政治/法律/道德/艺术/哲学。有阶级概念(上层建筑)
 -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,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
 
 - 社会意识 
- 相对独立性
 - 意识和发展不完全同步/不平衡
 - 内部各形式相互影响各自历史继承性
 - 意识对存在能动的反作用
 
 - 物质生产方式 
- 社会历史发展决定力量,生产力(最终)和生产关系的统一
 - 生产力:客观现实性/社会历史性 
- 基本要素:劳动资料(重要)、劳动对象(前提)、劳动者(活跃)
 
 
 - 生产关系 
-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
 - 社会关系最基本的关系
 - 生产关系中: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(最基本)
 - 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
 
 -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
-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,B反作用于A
 -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
 
 - 经济基础: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
 - 上层建筑 
- 观念上层建筑:政治/法律/道德/艺术/宗教
 - 政治上层建筑:国家政治/立法司法/性质机构/军队法院等
 - 政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,居主导地位,核心是国家政权。
 -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:辩证,决定/反作用
 
 - 交往 
- 物质交往(基础和根源)
 - 精神交往
 - 好就完事了
 
 -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
 -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
 - 人民群众 
- 历史发展/社会变革起决定性作用,历史主体,物质/精神/历史创造者
 - 创造历史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
 - 普通个人(参与者)和历史人物(有正/反):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
 - 杰出人物(推动历史起杰出正面作用的人)
 
 -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
- 思想指引、精神动力、凝聚力(不是根本动力:矛盾)
 
 - 习评价历史任务 
- 无产阶级领导不同于其他,他们是最革命、最先进的阶级
 
 - 群众、阶级、政党、领袖关系 
- 两个确立、两个维护
 
 
毛中特
- 导论 马克思中国化 (23已考)
 - 毛思想、历史地位
 -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(1919 - 1949)
 -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(1949 - 1956)
 -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理论成果
 - 中特社形成发展
 - 邓理论
 
专题一、马中化与毛思想
时间点
- 35年遵义会议,确立了毛领导。解决了军事和组织问题,未解决思想。
 - 38年《论新阶段》/中共六届六中全会,毛提出“马中化”。
 - 45年,中共七大,刘少奇将毛入党章。 
- 一党二纲三合作四权五批六性七入八主矛
 - 二提出三阶段四成熟五入党
 
 - 马中化飞跃: 
- 毛 -> 中特社 -> 习新中社
 
 - 中国为什么能/好? 
- 马行、中国化马行
 - 我党坚定信仰、根本所在
 
 
毛思
过程
-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
- 农包城、武夺政。标志毛思形成
 
 - 遵义会议 
- 走向成熟(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阐明)
 
 - 解放战争、新中国成立后 
- 继续发展
 
 
灵魂
- 实事求是 
- 1941年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,解释实事求是科学含义。
 - 党的七大,全党确立
 - 一切从实际出发、理论联系实际、实事求是、坚持在实践中检验/发展真理
 - 根本大法穿心入魂
 
 - 群众路线 
- 一切为了/依靠/来自/去到群众,其他政派绝不采取。
 - 路线活力传家宝
 
 - 独立自主 
- 立足自身、积极争取外援
 
 
科学评价
- 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,科学的、实事求是的评价
 - 毛是伟大马主义者/无产阶级革命/战略/理论家
 
专题二、毛两大革命理论
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——1956
- 社会发展/进步羁绊:封建主义
 - 近代社会: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主要矛盾: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。帝国与民族是最主要的矛盾。
 - 1939年,毛在《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》第一次提出“新民主主义革命”,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。
 - 1948年,毛在《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》完整总结概括总路线。无产阶级领导、人民大众、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。
 - 首要问题:分清敌友。基本问题:农民问题。核心问题:无产阶级领导权。
 - 动力:无产/农民/城市小资产/民族资产阶级
 - 实质:中共领导下的农民革命
 - 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(新:无产阶级领导)
 - 无产阶级(也称工人阶级)是最基本的动力,最早新社会阶级,社会生产力代表,最进步的阶级,革命领导阶级。
 -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,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
 - 只能由无产阶级领导原因 
- 帝主义不允许民族资产阶级独立(不让)
 - 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(懦弱)
 - 无产阶级强大、革命彻底(牛犇)
 
 - 实现领导权两个条件 
- 斗争并胜利
 - 给与物质福利、政治教育
 - 关键:工农联盟,统一战线
 - 基本策略:独立自主、联合斗争
 - 坚强支柱:革命武装
 - 根本保证:党的建设
 
 - 新民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
 - 比旧民革命特点 
- 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一部分
 - 领导力量是中共
 - 指导思想是马列
 - 前途是社不是资
 
 - 与社会主义革命联系/区别: 
- 联系:必要准备、必然趋势
 - 区别:新民仍属资产主义革命范畴、建立无产和其他联合专政。社主义是消灭资本剥削/改造小私有,建立无产专权。
 
 - 党内错误观点 
- 王明左倾:教条主义、一次革命论、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界限
 - 陈独秀右倾:二次革命论、割裂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联系,走孙旧民革命老路。
 
 - 三大经济纲领 
- 主要内容:没收封建地主土地
 - 双重性质:没收官僚资产资本, 新民革命(反买办)/社主革命(反大资)
 - 特色:保护民族工商业
 
 - 政治纲领 
- 国体 ——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
 - 政体 —— 民主集中制的人代大会
 
 - 文化纲领 
- 反帝反封建,民族科学、大众文化
 
 - 新民主义文化 
- 民族的,反帝压迫、主张中华民族尊严独立、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。
 - 科学的,反封建,实事求是、客观真理
 - 大众的:为人民服务
 
 - 道路:农包城、武夺政。
 - 28年,工农武装割据:土地革命、武装斗争、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
 - 30年:《星火,燎原》以乡村中心、农村建立红色政权
 - 38年:确立任务,解决全国胜利问题。
 - 必要条件: 
- 国情决定
 - 农民是主力军
 - 农村是敌人薄弱处
 
 - 可能性:国情、群众、革命、红军、党
 - 内容:土地革命、武装斗争、农村革命根据地
 - 39年:新民革命法宝:统一战线、武装斗争、党的建设
 - 毛指出“两头小中间大”的社会 
- 两头大:无产/地主只占少数
 - 中间大:农民/城市小资占多数
 
 - 统一战线的必要性:国情、长期/残酷,发展不平衡
 - 统一战线可能性:民族压迫、矛盾交织
 - 两个联盟:工农(主要),工人与民资联盟。
 - 革命特点 
-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,根本原则
 - 为人民服务,唯一宗旨
 
 - 党的建设:思想建设、组织建设、作风建设
 - 党的作风建设 
- 结合实践
 - 联系人民
 - 自我批评
 
 - 基本特点/基本武器:统一战线、武装斗争
 
社会主义革命 1949——1956
- 中国成立标志新民革命结束和社主义革命开始
 - 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,不是独立社会形态
 - 五种经济成分 
-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,主导地位。
 - 本社会主义合作社经济,过渡成分。
 - 个体经济
 -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
 -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,过渡成分。
 
 - 新民社会主要矛盾(53-56):土改完成,工人和资本矛盾转为国内主要矛盾
 - 一化三改:社会主义工业化,对个体农业/手工业/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。
 
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49——1956
- 农业改造:互助合作,自愿互利、稳步前进、消灭剥削 
- 发展互助组:萌芽
 -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,半社会主义
 -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,社会主义
 
 - 手工业改造:积极领导、稳步前进 
- 三阶段(组社社)
 
 - 农业/手工业都是个体经济(私有)到集体经济(集体所有)
 - 资本主义工商化改造: 
- 和平赎买(有偿但不巨额)
 - 利用、限制、改造方针
 - 两面性:剥削工人取得利润、愿意接收社会主义改造
 
 - 低级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
-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
- 委托加工、订货、包销、代销,不是统一销售
 
 -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
- 公私合营
 
 -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
- 公私合营
 
 
 -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
 - 初级利润分配:国家税、企业公积金、工人福利、资方红利。高级:定股定息
 - 历史经验 
- 工业化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
 - 积极引导、逐步过渡
 - 和平方法
 
 - 改造标志阶级剥削结束,向社会主义转变,进入社主义初级阶段。最深刻伟大社会变革
 
社建设初步探索 1956——1978
- 以苏为鉴、独立自主
 - 处理矛盾 
- 政治内部矛盾:团结——批评——团结
 - 利益内部矛盾:统筹兼顾、适当安排
 - 文化矛盾: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
 - 党派矛盾:长期共存、互相监督
 - 人民政府矛盾:民主集中制原则
 
 - 意义 
- 巩固发展制度
 - 宝贵经验/理论准备/物质基础
 - 丰富理论实践
 
 
中特社开篇(邓理论)1978——
大纲
- 条件 
- 和平与发展——时代主题
 - 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(正反两方面)——历史根据
 - 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践——现实依据
 
 - 过程: 78-81-82-87-92-97
 - 首要基本理论+主要内容:改革开放理论、市场经济理论
 
邓小平理论
- 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,重新确立实事求是路线,否定“以阶级斗争为纲”,工作重点转移到社现代化建设。
 - 82年十二大,提出“建设中特社”(建中特)
 - 87年十三大,系统论述我国社初级阶段理论。(论阶段)
 - 92年十四大,概括中特社理论主要内容。(到成熟)
 - 92年南方谈话,回答了各种问题。总结:解放/发展生产力(根本),消灭剥削,共同富裕(目标)。
 - 97年十五大,入党章。
 - 理论问题:“什么是社会主义,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”
 - 灵魂: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
 - 性质: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发展
 - 改革标准: 
- 是否发展社会生产力
 - 是否增强综合国力
 - 是否提高生活水平
 
 - 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。
 - 计划/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标志,而是经济手段
 - 中特社开篇之作,马列毛继承发展,改开现建科学指南。
 
新思想
中特社新时代
- 十八大:全方位、多层次、立体化外交布局
 - 十九大:主要矛盾改变: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。历史判断/国情/国际地位没变
 - 新时代科学内涵(进行时,还未完成)
 - 十个明确 
- 本质特征/最大优势/最高:党的领导
 - 总任务: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
 
 - 强军目标:听党指挥,能打胜仗,作风优良
 - 从严治党 
- 首要/根本:政治建设
 - 基础:思想建设
 - 贯穿始终:制度建设
 
 - 十四个坚持 
- 坚持党领导:政治、大局、核心、看齐
 - 坚持人民做主:党领导、人作主、依法治国
 - 坚持依法治国:法治、保障
 - 坚持社会核心价值:文化自信(根本/基本/持久力量)
 - 坚持改善民生:根本目的,出发点、落脚点、结合点
 - 坚持国家安全:宗旨是人,根本是政治
 
 - 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
- 十个明确:思想指导
 - 十四个坚持:行动纲领
 
 - 习新时代世界观、方法论(6个) 
- 坚持人民至上
 - 坚持自信自立
 - 坚持守正创新
 - 坚持问题导向
 - 坚持系统观念
 - 坚持胸怀天下
 - 人信正导观天下
 
 - 中国梦 
- 国家富强(基础)、民族振兴(出发点)、人民信服(必然)
 - 特点:国家/民族/个人作为命运共同体
 
 - 两步走:2035:中等发达国家,2050: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
 - 五大发展理念 
- 创新:第一动力/关键因素
 - 协调:内在要求,手段/目标/标志
 - 绿色:和谐共生,文明发展
 - 开放:必由之路
 - 共享:本质要求,全民/全面/共建/渐进,公平正义
 
 - 新发展格局 
- 国内大循环:基本盘、重点、主导作用
 - 国内国际双循环
 - 战略基点:扩大内需
 
 - 现代化特色 
- 人口规模大(显著特征)
 - 全民富裕(本质特征)
 - 物质/精神协调
 - 人/自然和谐共生(鲜明特点):生鲜
 - 和平发展
 
 - 中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
- 根植优秀文化
 - 体现科学社会
 - 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
 
 
五位一体总布局 经济建设
- 现代化强国四个必须 
- 自立自强:必有之路
 - 新发展格局:战略基点
 - 农业强国:根基,必然要求
 - 人民幸福:最终目的
 
 - 现代化经济科学内涵 
- 产业体系:实体经济(着力点),本、源泉、基础、支柱(不是战略支撑/方向)
 - 市场经济、有效、有活力、有度
 
 - 基础性/战略性支撑:教育/科技/人才
 -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
- 农村仍是艰巨繁重任务,广泛深厚基础
 - 农村优先发展:方针
 -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
 -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:三权(所有权、承包权、经营权)分置
 
 - 乡村振兴战略 
- 总目标:农业农村现代化,总方针:农村优先发展
 - 总要求: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
 - 制度保障: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/政策
 
 - 经济体制改革 
- 完善产权制度、要素市场化配置
 -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(不是全部)
 - 政府保持宏观调控
 - 非公有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
 - 公和非公,坚持:权力平等、机会平等、规则平等
 
 - 民营经济:重要力量、重要主体、重要力量
 
总布局——政治
- 本质和核心:人民当家作主,本质要求
 - 中特色政治发展道路:党的领导(根本)、人民当家做主(本质)、依法治国(基本方式)
 - 根本政治制度:人民代表大会制度(间接民主,人民不直接参与国事管理)
 - 全过程人民民主 
- 伟大创造、重大成果
 -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:出发点、落脚点
 - 全过程人民民主统一
 - 连续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、广泛性和连续性
 - 最广泛/最真实/最管用的民主
 
 - 基本政治制度 
-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
- 重要渠道、协商机构(不过国家机关、是爱国统一战线)
 - 职能:政治协商、民主监督、参政议政
 - 主题:团结、民主
 - 长期共存、互相监督、肝胆相照、荣辱与共
 
 - 民族区域自治 
- 统一/自治相结合、民族/区域相结合
 
 - 基层群众自治(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) 
- 自我教育/管理/服务/监督
 - 村委会、居委会、职工代表会
 
 
 -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
 - 基层民主:最直接、最直观、重要渠道、有效途径、广泛实践
 - 协商民主 
- 中特民主政治独特优势(不是党的领导)
 - 有事好商量、众人事众人商量
 
 - 爱国统一战线 
- 本质:大团结大联合
 - 工作对象:党外人士,重点是其中的代表
 - 关键:求同存异
 - 特征/核心:党的领导
 - 主线: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
 
 - 党的宗教工作 
- 宗教信仰自由
 -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
 -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
 - 根本方向/工作重点: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
 
 
五位一体——文化、社会、生态
- 意识形态:坚持马克思主义 
- 根本制度
 - 舆论工作:坚持正确政治方向
 - 主阵地/战场:互联网
 
 - 核心价值观 
- 思想道德基础
 - 核心价值体系:马思想(灵魂)、中特理想(主题)、民族精神、荣辱观(基础)
 - 创造精神、奋斗精神、团结精神、梦想精神
 
 - 四个自信 
- 文化自信:最基础/广泛/深厚/关键
 
 - 文化强国 
- 国民、产业、有实力
 - 根/魂:中华优秀传统文化
 
 - 文化事业/文化产业 
- 保障人民文化权利基本途径
 -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:出发点,落脚点
 - 以社会效益放在首位
 - 包含意识形态(本质)、市场属性
 
 - 社会建设 
- 目的:保证改善民生
 
 - 社会保障体系:共建共治共享
 - 社会治理 
- 社会治理体制,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民生协商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、科技支撑
 - 社区:最后一公里,治理基本的单元
 
 - 生态文明 
- 绿色发展、循环发展、低碳发展
 
 - 习生态文明思想 
- 两山论 -> 生态促进经济
 
 - 2030年碳达峰、2060年碳中和。重要参与者/贡献者/引领者
 - 绿色发展: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
 - 治本之策:绿色低碳
 
其他理论——四个全面、战略布局
- 四个全面 
-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:引领地位、战略目标
 - 深化改革、依法治国、从严治党
 
 - 现代化特色 
- 人口规模大(显著特征)
 - 全民富裕(本质特征)
 - 物质/精神协调
 - 人/自然和谐共生(鲜明特点):生鲜
 - 和平发展
 
 - 重大原则 
- 党领导:鲜明/突出/最高
 - 党和人民具有斗争精神走改革开放道路
 
 - 改革开放 
-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
 -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
 - 完善中特社制度/国家治理体系
 - 最大优势:制度优势
 
 - 一带一路 
- 重点:引进来和走出去(并列重要)
 - 原则:共商共建共享
 - 开放型经济:反对保护主义
 - 平繁开创文明之路
 
 - 走中特社法治道路 
- 党的领导:根本保障,党立法/执法/司法/守法
 - 人民为主体
 - 人人平等、依法治国/以德治国
 - 从实际出发、
 
 - 全面依法治国 
- 科学立法、严格执法、公正司法、全民守法
 
 - 党建要求 
- 主线:先进
 - 统领:政治
 - 根基:坚定理想
 - 着力点:积极、主动、创造
 - 根本方针:党要管党、从严治党
 
 - 党建目标:前列/人民用户/自我革命/xxx的马克思执政党
 - 人类命运共同体 
- 和平、安全、繁荣、包容、美丽(同胞美丽平安)
 
 - 一国两制 
- 一国:基础,两制:派生
 - 高度自治,中央授予,不存在剩余权力/固有权力
 
 - 台湾问题 
- 和平发展:九二共识
 - 和平统一、一国两制
 
 - 国家安全 
- 宗旨:人民
 - 根本:政治安全
 - 准则:国家利益
 - 基础:经济安全
 
 - 党历史使命 
- 伟大斗争/工程(决定性)/事业/梦想
 
 
